• 无障碍浏览
  • 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文件 > 政策解读

    专家解读 | 2022年中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结果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添加时间:2023年12月11日

    阅读: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2年中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结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本次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单位,有关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什么是环境健康素养,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对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徐建:根据《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公告 2020年第36号),环境健康素养是指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必要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一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环境健康素养分为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行为和技能三个方面,树立理念是提升环境健康素养的基础,掌握科学知识是理解、判断环境健康问题的前提,养成相关行为、掌握相关技能是具备环境健康素养的重要体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等,为环境健康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大科学论断深入人心,社会各界高度认同生态环保理念。环境健康素养监测是《“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中的一项重点任务,要通过素养监测与提升,促进公众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认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问: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进展如何?请您介绍一下相关背景。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朱忠军:生态环境部自2013年至今,持续开展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提升工作。2013年发布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公告 2013年第61号),界定了环境健康素养基本内容;2017年发布了《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测评技术指南(试行)》(公告 2017年第24号),统一了测评方法以保障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2018年组织15个省份完成了首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调查结果为确定居民环境健康素养基线水平、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素养提升目标和提升措施提供了依据。2020年修订完成了《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公告 2020年第36号)。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实施方案和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国健推委发〔2021〕1号)相关要求,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要在2018年12.5%的基础上,2022年提升至15%及以上,2030年提升至25%及以上,生态环境部负责每3年组织开展1次全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工作。

      2022年3月,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统计调查制度》(国统制〔2022〕38号)。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2022年全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总体实施方案》(环办法规函〔2022〕149号)。此后,组织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共同完成了2022年全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

      问:发布结果显示,4年时间里,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 年的12.5%提升至2022年的18.8%。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结果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刘文秀:2022年,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为18.8%,达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2022年提升至15%及以上”的目标要求。而且,与2018年相比,青少年、农村居民素养水平大幅提升,提升幅度分别达到222.4%和75.3%。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的快速提升,我认为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的快速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教体系不断完善、科普宣教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和科普宣教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环境健康基本知识的持续传播普及,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次监测过程中,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多个省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工作,包括组建科普专家队伍、开发科普宣传产品、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系列主题日宣传工作、用各种媒体转发科普宣传视频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生态环境标准、政府和企业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学习环境健康风险防范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断增强。

      本次监测,特别值得高兴的一点就是农村地区居民素养水平提升显著。这与各地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积极推进环境健康科普进乡村密不可分。相信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环境健康素养水平的城乡差距会逐步缩小。

      问:环境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这次监测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吴荣山:从监测结果看,后续素养提升行动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基本知识的传播。监测结果显示,基本知识的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5.8%提升至2022年的14.1%,提升了143.1%,但与基本理念、基本行为和技能素养水平相比仍然偏低。居民对空气污染、水、辐射、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环境健康危害科学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普遍偏低,这些是后续素养提升的工作重点。环境健康素养是一个新的领域,后续要考虑围绕重点环境健康话题,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做好沟通对话,利用大众媒体传播优势,开发便于扩散传播、易于领会掌握的优质科普资源,强化具体环境健康知识的深度解读。

      二是加强基本行为和技能的指导。2022年基本行为和技能的素养水平与2018年相比提升缓慢,反映出现阶段的素养提升工作仍然缺乏有针对性、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行为指导。行为和技能的形成是缓慢而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个体不断学习、实践、积累和强化。为此,后续将加大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深入学校、企业、社区等阵地,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环境健康行为和技能培训,强化居民的行为指导。

      三是持续加强青少年的素养提升。从长远看,大幅度提升青少年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是提升全民环境健康素养的关键。青少年群体求知欲高,接受能力强,正处于良好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塑造养成期。持续加强青少年素养提升,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引领作用,开展多形式环境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另外,我们发现50~69岁的老年群体素养水平偏低,考虑在开展环境健康宣教时,通过设计通俗易懂的宣传产品为老年群体提供科普服务。

      问: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提升行动需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社会基础工程。请您谈谈在后续知识普及或传播过程中,还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曾红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积极引导居民认同绿色发展理念、了解环境健康风险防范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健康的意义不言而喻。监测只是掌握基本情况、找准工作切入点的手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目的。我想这也是需要长期坚持开展环境健康素养提升工作的初衷之一。

      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采取素养提升行动的过程中,建立深度社会化的素养提升工作体系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科学家或媒介记者等要承担的任务,而是全社会都能、都要广泛参与的社会化事业,要努力延伸到其他职能部门和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合力推进,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宣教和科普工作中,要将环境健康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要和已有重点工作相结合、与群众关心的问题相联系,比如:针对农村居民的普及活动,可以和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相结合;针对城市居民的普及活动,可以和无废城市建设、垃圾分类行动、环境健康管理试点等相结合。

      在后续知识普及和传播过程中,我认为还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依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总体部署,将环境健康素养提升纳入生态环境宣教体系,制定详细的环境健康宣教计划,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深入挖掘环境健康素养提升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总结成功经验,凝练优秀案例,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为做好环境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不断注入新活力。

      二是加强环境健康风险沟通。利用现有发达的通讯技术和丰富的传播渠道来甄别所获得的信息,理解消化环境健康问题。需要在沟通互动方面多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单方信息传递,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加强环境健康风险沟通工作,引导公众对风险因素的理性认识。

      三是就监测工作而言,各地居民面临的环境健康问题并不完全一致,期望各省份能够结合地域突出问题,差异化地丰富监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普及或传播,更有的放矢地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

      供稿 |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